首页
新闻聚焦
记忆衡水
公益风采
雨滴征文
人与健康
爱心联盟
雨滴信息
关于春晖
顶客排行
雨滴征文
清明时节思“孝道”
2017-04-03 09:15:40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1660次 评论:0
  清明,迈着匆忙的脚步,又一次向我们走来。世代流传有序的清明节,是亲情与血缘情感上的节日,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。对于崇尚亲情和文明礼仪的中国人来说,清明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割舍的节日,是一个追思、悼念亲人的机缘。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,人们会很自然地怀想故去的亲人,回老家祭祖扫墓、尽一份孝道。
  中华民族是最讲究“孝道”的民族,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“孝”字。《说文解字》解释篆体孝字云:“善事父母者。从老省,从子,子承老也。”孝字写的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,孝字的写法是上下结构,上面为一个节省的“老”字,下面是“子”字,从文字的象形意义来看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人,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孝的意思。“孝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、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,要孝敬父母,孝敬长辈,为人处事,要施以仁孝之心。《诗经》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拊我蓄我,长我育我,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”所谓"百行孝为先",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。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而父母之恩大于天,深似海,倾其一生都难以报之万一。
  在农村,常常看到一些人家的屋子里贴着一幅《老来难》的画,画上一位老人拄着拐杖,艰难行进,形象逼真。老人的身体线条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《老来难》的诗句组成,诗的语言通俗,描述细腻,道尽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万般苦痛,劝人要孝敬老人,尊重老人,并委婉告诉人们,人人都要经过老年这一阶段,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。历朝历代,人们还编写了很多《劝孝歌》,教导人们:“自古圣贤把道传,孝道成为百行源,奉劝世人多行孝”。
  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贤达,孝敬父母的事例屡见不鲜。打开《古文观止》,有一篇文章是西晋李密为了奉养祖母,上书晋武帝的《陈情表》,讲述自己为了奉养祖母而不得不辞官的苦衷,晋武帝读后甚为感动,后世留下了“读陈情表不流泪不孝”的美传,每每读文至此,我深为李密那一片孝心所感。宋代包公(包拯)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执法者,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大孝子,包公奉养父母至孝之事广为流传。包拯,谥号孝肃。肃,是因为他执法如山。宋史说“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。”孝,是因为他奉养至孝。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,性直敦厚。在宋仁宗天圣五年(公元1027年)中了进士,当时28岁。先任大理寺评事,后来出知建昌,却以父母年老不堪迁徙为理由不受;又得监和州税,父母还不想迁徙,他马上解官归养。几年后,父母相继辞世,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,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。他的孝心受到了官民的交口称颂。
  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早已流入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,清明时节的呼唤,濡湿了太多往日的岁月,先人们在世时的恩德,萦绕于人们心头。其实,孝心更多彰显在逝者生前。“试问坟旁千行泪,怎换床前一盏茶?”再多的祭品,再多的眼泪都不如往日里的一句问候、一次搀扶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清明祭祖是缅怀先人的仪式,又何尝不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?我们不仅仅要怀念那些已经离开的亲人,更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,让他们都能在有生之年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。
 
  作者:武强县法院 李寿峰
责任编辑:秋辰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 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 【举报】 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【返回顶部
我来说两句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验 证 码:
表 情:
内  容: